近年来,因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病患者的增多,使国内外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升高,其中以结核性脑膜炎最常见。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结核病。临床上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由于疾病的慢性过程使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发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是一组TBM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持续1—2周。 颅内压增高在早期由于脑膜、脉络丛和室管膜炎性反应,脑脊液生成增多,蛛网膜颗粒吸收下降,形成交通性脑积水,颅内压多为轻、中度增高;晚期蛛网膜、脉络丛粘连,呈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多明显增高,表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严重时出现去脑强直发作或去皮质状态。如早期未能及时恰当治疗,发病4-8周时常出现脑实质损害的症状。脑神经损害较常见。老年人TBM的特点是头痛、呕吐较少,颅内压增高的发生率低,约半数患者脑脊液改变不典型,但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结核性动脉内膜炎而引起脑梗死的较多。本病的治疗应遵循早期给药、合理选药、联合用药及系统治疗的原则。儿童因乙胺丁醇的视神经毒性作用、孕妇因链霉素对听神经的影响而尽量不选用。只要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高度提示本病,即使CSF抗酸染色阴性,亦应立即进行抗结核治疗。应至少选择三种药联合治疗,常用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轻症患者治疗3个月后可停用吡嗪酰胺,再继续用异烟肼和利福平7个月。对病情严重、颅内压增高或已有脑疝形成、椎管阻塞、抗结核治疗后病情加重及合并结核瘤者,均宜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患者采用全身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辅以鞘内注射,可提高疗效,但脑脊液压力较高的病人慎用此法。如有颅内压增高可选用渗透性利尿剂,如20%甘露醇、甘油果糖或甘油盐水等。预后与病情的程度、人院时有无意识障碍、抗痨治疗迟早及患者的年龄有关;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脑脊液的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恢复正常是预后良好的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