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心慌、胸闷、乏力……以上这些症状在发生心律失常时都有可能发生,但由于普通大众所具备的医疗专业知识有限,对心脏出现不良情况会产生或忽视或过分重视、害怕的错误态度。究竟什么是心律失常?该病发生时究竟有什么症状,患者应该采取哪些治疗和日常护理措施?针对以上的疑问,人民网记者通过采访马长生教授,一一得到了详尽的解答。
一、什么是心律失常?
顾名思义,心律代表着心脏的节律,通俗讲就是心跳。心律失常说明心脏的节律出现异常现象。心脏内的激动起源或者激动传导不正常,引起整个或部分心脏的活动变得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或者各部分的激动顺序发生紊乱,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生改变,就叫做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颤、室颤均为心律失常的病症。另外,心律失常通常包括两种状态,一部分是可感知的,即患者能感受到心跳异常带来的不适感;还有一种是心电图上能显示的心跳异常,叫心电传导异常。后一种情况,可能患者短期或者长期都不会察觉不适。
二、心律失常的多发人群和发病年龄段
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很高,在心脏病及其并发症中。仅排在高血压、冠心病之后,位居第三。另外需要解释的一个误区是,并不是患有心脏病的人才会出现心律失常,也有有1%~2%甚至3%~4%的正常人会出现症状。心律失常的发生在任何年龄都有很多。青年人,更多的是出现心动过速、早搏的现象;而中老年人会出现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等症状,儿童的发病率相对较少。
三、是否所有心律失常症状都需要治疗?
在所有心律失常的症状中,早搏最为普遍。具体来说,绝大多数的早搏,病没有危险。若并未感觉到不适,不需要进行任何服药和手术的治疗,对生活也没有不良影响。但是,如果出现头晕、心悸甚至昏倒等症状,通常是还有较严重的心律失常。这种情况下,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采用药物治疗的措施改善症状,如若患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就有可能要进行装心脏除颤起搏器的手术。
四、用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如何?
心律失常和高血压、冠心病不一样。对心律失常来说,医生对病人的建议是尽量不吃药。这是第一原则。在不经常感觉到不适的情况下,完全不需要靠药物来改善病情。但是如果每天犯病很难受,并且吃药可以缓解症状,则可以采取药物治疗。但由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并不能改善预后。不能直接作用于心律失常,减少发作,所以,对于普通的公众来说,医生建议:尽量不吃药,并听从医生的建议来决定是否服药,另外保健产品对心律失常也并无疗效。
五、对于心律失常年轻化的现象,怎样进行预防?
很多人认为心律失常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但现在由于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增加,有很多青年人也出现了早搏、心悸等现象。马教授认为并不需要担心,所有年轻人的心律失常,除了极少数、危险的、致命的心律失常以外,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危险的。由于劳累,早搏现象加重,也不要担心,并无危险。但是年轻人仍要注意,过度劳累不等于工作积极,过劳不仅仅对心脏,对身体任何脏器都有危害,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的作息规律都有助于防治心律失常。
总之,马长生教授认为,大多数的心律失常是无危害、不严重的现象,广大网友无需过分担心,应保持良好的习惯和积极的心态来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