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颈骨折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5-01-30 字体: 大中小
肱骨颈骨折为较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7%。患者多为成年人和老年人。解剖颈骨折者尤其是多为老年患者。骨折可以由间接外力及间接外力所致,常因间接外力所致,如摔倒时手先着地,外力沿上肢纵轴向肩部冲击,即可造成肱骨颈部骨折。偶有直接外力打击肩部而发生者。骨折多位于肱骨的外科颈而少见于解剖颈。多为横或短斜骨折。倘外力强大,骨质亦较疏松脆弱,即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粉碎骨折。
骨折分类:骨折可分为裂纹、内收或外展型骨折。裂纹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所造成,其骨折多嵌插无移位;内收型骨折较少见,外力使骨折近端外展,骨折远端内收,骨折远端与近端的外侧嵌插或重叠移位于骨折近端的外侧,形成向外向前成角畸形;外展型骨折时,骨折近端内收,远段外展,骨折远端外侧的骨皮质嵌插于骨折近端内侧或两骨折端重叠移位,远端位于近端的内侧,形成向内向前的成角畸形。
临床表现:肱骨颈骨折主要症状为剧烈疼痛,局部肿胀,上肢功能丧失。肿胀出现较快,有时极为广泛,不仅肩部而且整个上肢皆极度肿胀。在无嵌入的外型骨折下端有时可能刺激臂丛神经或压迫腋动、静脉,故患侧上肢远端可出现放射性痛或手指血循环障碍。在上臂的前内侧常出现瘀斑,且可向肢体远端蔓延至前臂。如将患侧肩峰至肱骨外髁的距离与健侧比较,可察觉患侧上臂缩短。自腋部可触知骨折下端。用一手固定肱骨头,另一手于腋部轻轻旋转肱骨干,可感觉到肱骨头不随同骨干旋转。为了除外神经血管的损伤,应于治疗前检查手部的感觉和运动,并扪桡动脉搏动。X线片及CT检查可以显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指导诊治。
骨折治疗:
(一)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不需复位。仅在腋部置一大棉垫,以颈腕带或三角巾悬吊患肢即可,疼痛减轻后,开始肩关节功能运动。
(二)外展型骨折:患者坐位,用0.5%利多卡因或1~2%普鲁卡因15~20ml,注入骨折局部血肿内,助手用布带绕过腋下向上提拉肩部。患肘屈至90°,前臂置于中立位。另一助手以双手握肘部,沿肱骨纵轴向下并向外牵引,术者用双手握骨折部,两拇指按于骨折近段远端的外侧,其它各指按于骨折远端的内侧,在助手对抗牵引和内收肘部下捺正骨折两端使之复位。
(三)内收型骨折:方法同上,但术者两拇指按于骨折远段近端,在助手手牵引下外展肘部,同时术者其余四指拉骨折远端外展,使之复位。
一般骨折在复位后皆稳定,因此以后的治疗即与无移位骨折相同,即用颈腕带或三角巾悬吊患肢,腋部置棉垫,早期开始肩关节运动。或用小夹板作超关节固定,也可用带肩的石膏托固定。对不稳定的或粉碎骨折应行卧床外展、前屈、持续牵引。骨折约在3周内有临床愈合现象,此时可解除牵引,开始肩关节运动。
如闭合复位或持续牵引皆不能获得满意的复位,则应考虑肱二头肌腱夹于骨折两端之间的原因,而自肩关节前内侧手术途径行切开复位术,并用克氏钢针贯穿固定骨折两端。手术后处理与无移位骨折相同。
如患者来就医时已晚,在伤后1周以上,其局部常已有肉芽瘢痕形成,并可能与血管神经相粘连。这类患者虽可在麻醉下行闭合复位,但因牵拉和旋转骨折端时可造成神经血管的损伤,宜行切开复位,年老伴有血管粥样硬化者尤宜如此。或伤后3~4周,骨折完全移位,无法整复者,也应切开复位。
(四)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颈骨折
1.闭合复位 二助手分别由腋下和患肢行外展牵引。术者以两手的拇食二指握住肱骨头牵拉和推动之使其复位。如肱骨头获得复位,随之即对骨折进行复位。
2.切开复位 倘闭合复位不能使关节脱位复位,则须行切开复位。如近端骨折片较小,手术时发现无软组织附着,且患者为老年人,应将此游离骨片摘除。如骨折位较低,近端骨较大并有丰富的软组织附着,患者为青年,应用克氏钢针固定骨折。
复位后的处理皆为颈腕吊带,腋窝棉垫,石膏固定和早期肩关节功能运动。
(五)嵌入性骨折 多为内收型患者,且为老年人。虽有明显畸形亦不行复位,用三角巾悬吊2~3周,局部行热敷或舒筋活血散,疼痛减轻后即开始肩关节功能运动。但对畸形严重的青年患者,应行切开复位术。
骨折并发症:
(一)肩关节脱位 过度的外展外旋和后伸外力的作用可使肩关节先发生脱位,并随之将肱骨颈折断。
(二)神经损伤 合并肩关节脱位者可能有腋神经的牵拉损伤。由于骨折下端的冲击有时发生尺、正中神经损伤。
(三)血管损伤 腋动、静脉的压迫。
(四)二头肌的长头腱有时被夹在骨折断端之间,因而阻碍骨折的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