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假设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是正确的,那么其治疗的长期最大获益源于病人对确定的治疗方案具有足够好的依从性!
“依从性”是一种治疗方式
在“以患者为中心”为诊疗理念核心的时代,依从性并非“患者遵医嘱”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治疗方式”,即“患者与医生达成相互认同的行为准则,积极、自愿及配合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以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高润霖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医生和病人为什么要成为朋友?
先从几个例子讲起:
1、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1个月发生急性血栓事件、再次心绞痛发作:自行停药 ;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1年余,其他血管发生严重狭窄:不知道规范治疗;
3、确诊冠心病(重度狭窄)拒绝支架治疗:相信媒体、无从咨询;
4、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不规范:无人告知 ;
5、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不规范:滥用利尿剂 ;
6、高血压治疗不及时:长达5年多无人告知降压治疗的重要性 ;
7、高血压治疗不规范:长达20余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8、高血压诊断不规范:嗜铬细胞瘤患者被误诊长达3年多;
9、永久性房颤治疗不规范:从不使用华法林(不知道华法林的重要性) ;
10、永久性房颤治疗不规范:长期使用华法林但从不监测INR ;
结论:医生和病人应该成为朋友!
医生和病人能够成为朋友吗?
“医学是人类情感或者人类善良的一种表达”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 郎景和
“病人是医生真正的老师!”
——北京协和医院原内科主任、医学大家张孝骞
对一个患者作出诊断和治疗的决策,要遵循两个原则、考虑四个因素:
两个原则:
□ 科学原则
□ 人文原则
四个因素:
□ 病人和疾病
□ 医者和医法
其中,“两个人”是决定因素——病人、医者
结论:医生能够、也必须与病人成为朋友!
医生如何成为病人的朋友?
医患双方相互信任
医生对患者:相信患者对医生和医学有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
患者对医生:相信医生具备最基本的善良和规范、对患者的理解和尊重、以及“治病救人”的职业本能。
医患双方的充分沟通
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疗行为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医学的最终目的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患者的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不包括急危重症等特殊情况);因此,患者既是医疗行为的受众、也是医疗行为的参与者。沟通是完成医疗行为的基础!
医患双方的充分理解
医生应该理解病人的两个基本需求:
解除病痛——解决“病”的问题
得到尊重——不仅关注“病”、而且关注“人”
病人也应该理解医学的两大特点:
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方法的局限
风险性——疾病复杂、认识有限、技术欠缺、经验不足……
和谐的、朋友式的医患关系
◆ 双方建立最基本的信任;
◆ 在信任的基础上共同讨论诊疗方案;
◆ 定期随访,双方共同检讨治疗的问题。